港城大张泽松:“个性化”是AI时代教育的全球难题,也是最大机会
大湾区
大湾区 > 要闻 > 正文

港城大张泽松:“个性化”是AI时代教育的全球难题,也是最大机会

7月12日,在2025粤港澳大湾区AI科创人才协同培养交流活动上,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主席张泽松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新”作出深刻分享。他提出,在数字技术重构学习方式的当下,教育界更应回归初心,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教育的本质不应被技术遮蔽,而应由“人”的发展引领。

图: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主席张泽松

图: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主席张泽松

张泽松指出,当前AI技术虽高速发展,但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是“保留人的本质”。他提出,真正的挑战不是AI能做什么,而是我们如何通过教育,让学生在AI时代找到人类独有的价值与定位。这一前提下,个性化与团体式学习是未来教育生态的两条关键路径。

在个性化学习方面,张泽松强调,AI时代让“千人千面”的教学成为可能,但这背后需要教育者重构学习内容与结构。他以全球工程教育联合体NAE提出的“推动个性化学习”列为世界14大技术难题之一为例,指出“个性化”绝非浅层定制,而是对学习过程的动态识别与智能引导。

与此同时,他也特别强调“团体式学习”的重要性。在城大推行“Train-The-Trainer”机制中,小学生可在大学课堂中担任“小助教”,协助教学、引导反馈,既提升自身能力,也减轻教师负担。课堂由单向“教”转为多维“学”,打破传统角色划分,重构了学习场域的协作关系。他指出,这一模式正逐步从大学拓展至中小学,并与香港、东莞等多地校园联动展开实践。

张泽松以“金字塔”模型进一步阐释教育理念。他表示,基础教育阶段应铺设“宽度”,以夯实学生通识与基本能力;同时应设立“纵向通道”,引导学生向深度发展。在AI辅助下,教育者可以更精准地识别学生在学习路径中的断点,给予实时反馈,避免“难度太高导致挫败,难度太低导致厌倦”的两极现象。

在分享中,张泽松展示了多个实际案例。他提到,有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参与编程与AI课程,并在高中前即完成大学水平的项目实践,有的学生获得政府奖学金赴牛津大学等名校深造。“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更要培养他们面对难题不退缩、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张泽松认为,AI最终会像水电一样,成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而教育的使命,是在人与AI协作的时代,守住教育的人本底色,赋予下一代以向善、成长的能力。

他表示,城大将持续推动跨学科、跨区域的教学实践,深化“知识图谱”和“学习地图”的智能构建,推动AI在教育中“赋能而非替代”,努力构建一个“人是主角”的教育未来。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