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智能装备建设与大湾区成果转化分论坛在广东横琴召开
大湾区
大湾区 > 要闻 > 正文

中西医智能装备建设与大湾区成果转化分论坛在广东横琴召开

2024年10月11日-13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广州国家实验室、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共同主办的,以“守护健康·共创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呼吸健康大会在广东横琴盛大召开。

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在本次盛会上,特设“中西医智能装备建设与大湾区成果转化”分论坛,分“人工智能与中西医临床医学”和“人工智能装备建设”两个主题,中间设圆桌讨论环节。论坛主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杨子峰作开幕致辞,介绍了参加本次论坛汇报和主持的专家学者。首届呼吸健康大会执行主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何建行、党总支书记黄庆晖也出席了本次论坛。

论坛主席杨子峰致辞

论坛主席杨子峰致辞

杨子峰表示,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涌现与发展,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驱动下,融合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先进技术的中西医智能化装备,可以帮助一线从业者更加高效、精准地诊断疾病和分析病情,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全面且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中西医智能装备的创新发展,促进了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重要力量,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广阔的前景。同时,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也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在本次论坛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西医智能装备建设与大湾区成果转化的最新成果,有效促进更多更优成果的产生与转化。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林浩添在报告中讲解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眼病诊疗的应用探索,一是近视功能筛查,针对视功能筛查最难的群体婴幼儿,通过行为、特征的数字化,把数字化技术智能迁移到手机端。二是在治疗上,眼病很多的问题需要有精细的手术操作,特别是现在要求基因治疗、视网膜下注射,很多人手是达不到的,一定要依靠机械。三是随访,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地随访患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究员王成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究员王成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究员王成弟分享的主题是人工智能赋能肺癌早期精准诊疗,其团队基于华西海量的优质医疗资源和创新系列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肺癌的早筛、早诊和早治。团队创新性地使用医学图像半监督检测技术和自动/半自动标注系统,以及肺叶病灶两阶段分割模型,实现了肺部病灶的精准检测。制定阶梯式的肺癌筛查方案,针对肺部疾病同病异征,异病同征,鉴别诊断难的难题创新机遇,transformer架构的临床信息检验数据和影像特征的多模态融合诊断模型,能够实现对肺癌、肺炎、肺结核、间质性肺病等重大呼吸疾病的精准鉴别诊断,准确性可以达到92%。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子峰做了人工智能在传染病防控预警预测的价值与实践的报告。在大数据监测背景下,实现对常见传染病的有效预警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杨子峰指出,一是要有多模态数据,团队提出了多元异构。二是要有好的算法,才能有高精度模型的构建,团队的模型中加入了AFD算法,实现了低耗、精准。

四川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研究员华桦

四川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研究员华桦

四川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研究员华桦表示,团队围绕藏医开展了多项研发内容,一是藏医脉诊仪,包括硬件的开发部分以及算法的开发,在硬件部分采用了气压控制系统,在算法方面基于神经网络的脉象识别的算法,实现对三冲杆下三个部分的脉象识别;二是藏医舌/面诊仪,舌/面诊仪里主要的技术是类似7分球光源,以及通过光源矫正来保证摄像采集真实性,同时利用算法实现藏医常见的舌象特征识别;三是基于深度语音识别藏医智能问诊模型建模,通过深度语音识别技术形成问诊单,再阈值判定形成藏医问诊结果。同时开展远程健康管理系统,以APP为载体,通过 AI赋能,加上藏医特色的干预,构建了藏医治未病、慢病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并打造了藏医专病数据库。

圆桌讨论环节

圆桌讨论环节

在本次论坛的讨论环节,广州医科大学教授邓小燕、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林浩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杨子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教授张振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究院王成弟、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研究员李奎、四川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研究员华桦,围绕关于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落地话题开展探讨。

林浩添表示,人工智能做技术可能和医生成长一样,首先要让其学习,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做标准化工作。能把医生从繁琐工作中解脱出来,去思考怎么样去做得更好。

张振辉指出,临床医学尤其是是重症医学诊疗,对人工智能的需求很迫切。很多重症患者病情危重已经无法表达,更多基于检验结果、影像结果、病原学微生物结果做诊断。此时,如何汇总患者这么多数据来进行精准诊断,以及后续制定相应的一些救治措施?这时就希望AI能带来一些新手段,能给医生们一些更科学的诊疗建议。

王成弟指出,在放射、病理等临床重要辅助科室,AI能承担大量的、重复的、反复的劳动工作。原来一个患者需要2-3周等待检测报告,现在仅需要2-3天,时间和效率大为增加。

李奎表示,AI革命已经发生,在生物医药领域带来的变化尤其明显。很多做创新药的研发团队,目前都是在用算法做早期药物分子层面的筛选和临床模拟,大大地节省了原来的早期研发时间,优化了创新药研发整个流程、降低了成本。

华桦表示,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人工智能和AI,未来可能参与到人类全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从早期预警,在临床阶段的辅助诊断,以及后期回到家里的健康管理。杨子峰表示,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是满足需求,主要看临床上还有哪些需求没有被满足,而对人工智能的驾驭和使用,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

在随后的报告中,四川大学华西公卫学院孙鑫介绍了在呼吸重症领域,特别是重症感染方面的研究成果,报告围绕数据驱动的重症感染防控措施,讲述了如何通过构建多模态数据队列、开发算法模型、结合中西医疗方法,以及进行临床实验模拟等技术手段,探索和解决重症感染中的院感防控、耐药问题等难点。

南方科技大学余浩表示,在大模型时代如何处理多维队列数据及综合海量数据库,进一步开拓在医学领域里的探索是值得思考的。传统流程要经过多个步骤来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周期几个礼拜甚至几个月,通过团队一体化设计可以节省大家的时间及成本。

香港城市大学钟伟强解读了人工智能在香港医疗领域的应用现状。一是医疗诊断,能带来效率提升,对于就医需求大的老龄化社会更是如此;二是机器人手术方面,香港有两到三家独角兽都是自主研发,预计未来也有很多企业在医疗机器人方面发展;三是香港90%的市民都用AI医疗系统,数据库比较全,数据管理非常重要,香港能提供有效的海内外从数据管理和安全性的保护;四是专家、专业队伍建设,包括AIDC设计和管理。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文华表示,现在肺结节的痛点问题在于难以鉴别其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在临床上容易误诊。为此,团队通过研究血液里的CTDNA,并融入人工智能影像学,加强了对诊断信息的补充,提高了诊断灵敏度,通过开发新药物治疗方法,采用非手术方式消除肺结节。最后通过临床的高危因素检测,还有分子测序等,去找到患者与复发的关系,再把它通过数学模型的方法整合成一个预测模型,个体化地去看它的复发概率高低,这些模型能够很好地帮助区分不同病人的预后,现在团队已经广泛使用。

嘉亨 (珠海横琴)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陈承瑜讲解了1.1类中药创新药SY617的开发。他表示, SY617是一个源自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临床经验方,在流感新冠感染的防治中积累了大量临床实践。实验结果表明,SY617对流感病毒株H3N2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基础的抗炎症模型也具有较好干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SY617对于流感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下一步主要将开展ⅡA期的临床试验,进一步去优化 SY617的制备工艺。

最后,澳门科技大学韩子天做总结发言,人工智能装备、大数据未来将会在临床医学、医药研发等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次论坛不仅分享了中西医智能准备建设与大湾区成果转化的最新成果和实践,还激发了专家学者思想的碰撞,相信中西医智能装备将从大湾区出发,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