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爱上南昌】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艺术与心灵的对话
大湾区
大湾区 > 文旅 > 正文

【让世界爱上南昌】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艺术与心灵的对话

在南昌青云谱区的梅湖景区内,藏着一座八大山人纪念馆,纪念一位叫做“八大山人”的明代书画艺术大师。

八大山人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是众多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一座古代画家专题纪念馆,馆内收藏40余幅八大山人的真迹,还藏有黄慎、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作品。

8月23日,“让世界爱上南昌”网络主题传播活动采风团一行驱车来到八大山人纪念馆。

步入八大山人梅湖景区,踏过一座长满青苔的清代石板桥,登上小岛。八大山人纪念馆就坐落在岛上,由青云谱道院旧址、真迹馆和艺术研究中心三大建筑组成。

纪念馆正门,一尊八大山人的铜像映入眼帘:面容清癯,神情冷逸,双手环抱于胸前,斜挎斗笠。这是雕塑家唐大禧1986年为纪念八大山人诞辰360周年创作的。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史料记载,朱耷“八岁即能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少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明亡后,为避战乱,朱耷剃发为僧,后改信道教,居于青云谱道院。朱耷年近六旬时还俗,正式使用“八大山人”名号进行创作,艺术日臻完美,佳作频出。约1705年,八大山人离开人世。

八大山人纪念馆由青云谱道院、真迹馆和艺术研究中心三部分组成。其中青云谱道院旧址主要展示了八大山人生平有关资料。此地原为道教“净明派”道场,清代翻建为“青云圃”道院,清嘉庆年间改名“青云谱”。现存的青云谱是一座依据道家规范建设、具有江西民居特色和明清制式特点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2004年,八大山人纪念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2006年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先后被评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优秀社科普及宣传基地、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省文明单位、省首批博物馆融合发展示范单位等。2010年,南昌市人民政府投资对八大山人纪念馆进行扩建,扩建后占地面积达到40亩,四面环水,形似“八大”笔下游鱼。与西南面梅湖浑然一体,水陆相生,宛若“太极”天成。东北面有碧溪环绕,又仿佛“山人”遗墨,辗转反侧、潺潺不绝。

走过一条古韵长廊,就进入了建于2010年的真迹馆。八大山人49岁时,其朋友黄安平为他绘制了一幅《个山小像》,现被珍藏在馆中的第一展厅,这幅被发现于江西省奉新县奉先寺的真迹为研究“八大山人”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资料。通过该画像,可以清楚地看见画中八大山人头戴斗笠、身穿宽袍的林下高士形象,八大山人在画中用小篆为自己的这幅画像取名“个山小像”,那时候的他还没有用“八大山人”这个名号。画中还有许多八大山人用不同字体写的赞和题跋,展现了他在中年时期的作品风格。那时的他不再穿着僧袍,而是穿着一件儒士服,希望云游四方。

对比八大山人早期的《‌荷凫图》展现出的强烈个人风格和晚期的《桐鹤图》呈现出的安在当下、享受艺术的心境。早期的八大山人深受亡国之痛,作品风格追求险绝怪伟,后来‌八大山人逐渐收敛,中期的作品展现出他从险绝到内敛和沉静的转变‌。由于他‌一生经历坎坷,‌在晚年的心态反而更加真实自然,作品显得自然朴实,‌平淡天真。

近年来,八大山人纪念馆陆续推出《“翰墨传薪 齐聚八大”四馆馆藏书画精品合作交流展》、《“浑无斧凿痕——对话齐白石”北京画院典藏作品展》、《回望传承——八大山人纪念馆建馆60周年故宫典藏特展》等一批精品展览,同时举办学术研讨会,将学术研究成果整理成册、出版发行。八大山人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周晓健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精品展览,让更多人有机会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成果,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紧邻八大山人纪念馆的梅湖景区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植被繁茂,与青云谱道院古色古韵的园林景观和真迹馆内的文化艺术氛围融于一体。近年来,南昌市致力于加强对青云谱道院传统文化建筑的保护,努力打造不同的文化类艺术展馆,并将之融入八大山人梅湖景区风貌之中,传播江西籍美术大师的风采,挖掘培育发展新的旅游增长点,成为大众喜爱的历史文化生态休闲景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